1、信息技術影響物流模式變革
隨著新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物流管理理念轉向以輕資產的形態管理重資產,推動物流業跨界融合、動態化演進。2018年,物聯網和大數據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潛力已經得到驗證,今年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在物流領域將迎來應用的爆發。信息技術對物流業的支持,也逐步由問題解決型向方案設計型過渡,新興技術給物流業帶來信息收集、精準匹配及產業鏈整合的機會,同時也扮演著流量端口和精準營銷端口的雙重角色。新零售的變革帶來線上線下的進一步融合落地,推動智慧物流加速前進的同時,也對物流效率和體驗提出了新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將會逐漸降低,國內市場具有更大的空間。今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萬美元,居民消費升級、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為國內市場拓展新空間。今年的物流業將在促進國內市場供需匹配、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降低國內市場交易成本、創造新市場需求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此消彼長,在物流市場規模保持中低速增長的總體趨勢下,出口加工導向下的大進大出物流模式將不可持續,內貿物流市場比外貿物流市場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自動駕駛、無人倉等技術的發展對物流基礎設施智能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建設互聯互通的物流物聯網迫在眉睫。但是,我國存量巨大的物流基礎設施目前還達不到智能化的要求,推動傳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將成為發展重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且提出“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提出以127個城市作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現代化物流運行體系。預計今年,作為政府穩增長穩投資的重點領域,智慧型物流園區、物流物聯網絡、農村物流、冷鏈物流等新型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將進一步加大。4、鐵路貨改助推運輸結構調整
今年,國家鐵路計劃完成貨物發送量33.68億噸,同比增加2.8億噸,穩步落實2020年比2017年增加11億噸的貨運增量行動目標。隨著《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深入實施,鐵路貨運市場化改革將繼續成為運輸結構調整的重要助推力,以中鐵快運與順豐合作發展高鐵快遞為標桿,中國鐵路總公司混改將加快推進。適應多樣化、個性化、碎片化等物流市場需求特點,物流企業可深度參與鐵路貨運市場化改革,加強與國鐵在貨運價格、樞紐基地、技術裝備、運輸組織、數據共享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積極創新高鐵快遞、零擔快運、冷鏈班列、中歐班列、馱背運輸、集裝箱多式聯運等市場化產品。
5.物流業務流程數字化改造
推動物流企業擁抱智能科技,加快推進傳統企業業務流程的數字化改造,是物流業下一步發展面臨的艱巨挑戰。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把物流每個環節的信息轉化為數據,并將這些數據打通實現在線化,只是解決傳統物流企業業務數據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按照數字化的要求對業務流程及組織管理體系進行重構,推動全流程的透明化改造,通過智能化技術賦能物流各個環節實現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實現數據業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