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乃至全國范圍逐漸得到有效控制,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已過,武漢解封,各行各業也已陸續復工復產。而在2月份疫情嚴峻期間承受巨大考驗、保障千家萬戶生活物品供應的快遞物流企業,目前也正在大面積復工復產之中。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雖受疫情影響巨大,但今年以來快遞物流行業的業務總量和業務收入仍然實現了雙雙增長。特別是在3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的業務量完成59.8億件,同比增長23%;業務收入完成669.1億元,同比增長12.3%;日均業務量約1.93億件,已超2019年的日均水平(1.74億件/天),重回高位運行區間,并實現了增長的轉負為正。
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之后,可以說,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物流企業不再只是一個物資流通的渠道和載體,而是作為國家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已成為經濟流通、社會流動、生活保障不可或缺的基礎。當前,我國仍處在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防疫關鍵時期,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疑將對我國的快遞物流企業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的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同時也伴隨著潛在發展機遇。本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短期影響
業務層面——集中運輸防控物資,物流業務下沉快消生鮮
原本2020年春節應如往年一樣,各大電商平臺的年貨節輪番上陣、抓住時機有力促銷,但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使口罩成了最搶手的年貨,電商平臺的百億元補貼優惠也沒有如期發揮作用,快遞物流企業也將大部分運力、技術、人力等投入到醫療物資、捐贈物資、生活必需品的運輸和寄遞等方面,對物流企業的主要業務短期內帶來持續抑制。預計到疫情解除后,社會生產和消費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將有望拉動電商快遞市場呈現平穩增長。
與此同時,參考2003年SARS期間的市場表現,新冠肺炎疫情將明顯提升消費者的網購意愿,電商品類有望下沉至此前滲透率較低的快消品和生鮮品,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也隨之帶來“最后一公里”無接觸配送需求的爆發。
財務層面——中小物流企業賬期拉長,延遲復工體力不支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一季度,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25.3億件,同比增長僅3.2%;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534億元,同比下降0.6%。很顯然,這些數據都遠比往年差。
從需求端看,居民支出水平下降,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將使社會總體需求降低,快遞物流企業的業務量隨之呈斷崖式下跌,業務開展停滯不前;從供給端看,定期消毒、使用防疫設備等將減慢物流生產節奏,采取隔離、限制人員流動等措施降低了物流勞動效率,收入下降、成本上升,這就帶來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鮮有進賬,一些原本生存艱難的物流企業逐漸開始“體力不支”。而員工工資、倉庫房租、運力購置、電費、油費、貸款等是必需的支出項,不少中小物流企業的賬款周期或被拉長,面臨停工虧、復工更虧的情況,本就利潤較薄的中小物流企業面臨更加困難的經營狀況,在沒有強大現金流的支撐下,或將面臨生存危機。隨著2020年初社會經濟的減速,如果利潤率持續下降,物流企業的債務違約率或將走高,面臨的市場風險無疑也是巨大的。
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3月份的業績備受關注。數據顯示,四家快遞企業的業務量較疫情暴發的前兩個月均有大幅上漲,尤其是“通達系”快遞的業務量增速轉負為正,已基本恢復正常服務能力。
運營層面——復工到崗難度加大,產能恢復成本升高
目前,各大快遞物流企業一手抓疫情有效防控,一手抓科學有序復產。據統計,各大快遞公司現已基本恢復網絡運營。但恢復運營并不意味著產能完全修復,經過隔離觀察期后快遞小哥才能開展正常工作;具體到各區域的網點和加盟商,其開工情況受地區政策和員工返工影響依然較大,人員不足,運能難以大幅恢復。疫情之下,物流企業的用工難問題被擴大,不能辭退原有無法復工的員工,但為保障業務正常運營又得就近招募員工,用人成本升高。
安全層面——人員貨物雙重防疫,企業安全管理責任重大
快遞物流企業具有公共服務的屬性特征,安全責任重大,屬于勞動密集且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類型,存在貨物和人員雙重防疫方面的挑戰,短期內對疫情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特殊時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快遞從業人員必須首先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確保防控到位,這也是復工的前提;同時,快遞企業必須嚴格制定相應的防疫制度和措施(比如成立防控小組,責任落實到人,準備充足的防疫物資等),落實到位,并積極向政府、向貨主和貨主的客戶反饋,讓上下游各環節對物流企業的運作放心。
服務層面——服務時效有所延長,攬投效率無法保障
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快遞員工的返崗情況、各地交通運輸狀況、運能恢復情況成為影響各大主流快遞企業全面恢復運營狀態的主要因素。雖然中國郵政、順豐速運、京東物流、蘇寧物流、三通一達、百世快遞、天天快遞、宅急送等十余家快遞企業在疫情中宣布正常運營,但順豐、京東、三通一達等國內主要快遞企業均表示快遞服務時效將有所延長,無法保障時限,且在疫情期間,快遞員不能直接送貨上門等因素存在,在短期內將一定程度影響快遞服務質量,并且由于各地復工政策不同,進入復工狀態的快遞物流企業是否能夠收發快遞,仍需客戶咨詢所在地的營業點。日前國家郵政局表示,4月份快遞物流行業將全面走出疫情陰霾,隨著武漢解封和快遞物流業全網恢復運行,服務質量也隨之逐漸向好。
發展機遇
無接觸需求箭在弦上,末端配送改革一觸即發
無接觸需求產生。與送貨上門、用戶簽收相比,隨著疫情的發展以及生活社區管制措施的升級,對于快件投遞的無接觸需求箭在弦上。所謂的“無接觸”,其最大價值在于“無人化”或者“去快遞員化”場景的大面積應用。
疫情防控期間,更多的消費者開始漸漸適應和接受“送貨到站”“投遞到柜”的末端配送服務模式的轉變,這對于“自取習慣”的普遍養成將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無接觸政策推動。疫情期間,國家郵政局下發了一系列通知文件,反復強調盡量避免快遞員與收件人的直接接觸,盡可能采用自取自寄、智能快遞柜投遞等模式,履行末端配送,疫情之后有望進行新一輪的政策推動。此外,智能快遞柜在接受時間彈性、隱私保護及病毒防控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疫情之后或將迎來末端配送改革的市場教育期、過渡期和穩定期,有利于智能快遞柜的進一步普及。
無接觸配送升級。目前,智能快遞柜遠未到鋪設量的天花板,投遞覆蓋率仍處在較低水平,未來或存在三倍的提升空間。2019年市場存量智能快遞柜40.6萬組(豐巢占比超過60%,中郵速遞易超過30%)。而目前的投遞覆蓋率僅不到14%,假設長期覆蓋率有望達到40%以上,未來智能快遞柜投入的空間數量可達百萬級別。疫情之下,由于大眾對衛生、安全方面的需求誕生,此前深陷盈利沼澤的智能快遞柜或將隨著一觸即發的快遞配送末端改革而迎來前所未有的轉機,而末端投遞的升級對快遞物流企業“最后一公里”效率的提升、成本優化無不帶來利好。這預示著快遞企業末端配送模式的升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前景,為快遞物流企業在末端服務網絡搭建和布局帶來特殊的發展機遇??傮w來看,疫情期間,隨著無接觸配送服務方式逐步獲得大眾認可,快遞行業的參與者勢必將加快推進與智能快遞柜、無人機、無人車等相關產業的合作創新,企業自我迭代升級將提速。
疫情催化生鮮電商發展,即時配送迎來新機遇生鮮電商需求井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的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22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9.4%,龐大的生鮮電商市場持續被資本市場看好,但出于生鮮的傳統線下購物習慣,其滲透率始終維持在3%~5%左右。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生鮮電商發展的催化劑,生鮮電商需求迎來井噴,各大生鮮電商一時供不應求,由此生鮮電商也徹底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京東生鮮配送到家業務相對節前環比增長370%,叮咚買菜農歷大年三十的訂單量同比上月增長超過300%;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的日訂單量達到了春節節前單量的2~3倍;自疫情防控開始,每日優鮮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疫情在催化線上生鮮電商交易額爆發式增長的同時,也將企業的視角向線下即時配送領域拉近。
即時物流前景廣闊。隨著我國物流配送體系的日趨完善,眾包物流已成為對傳統物流的有益補充,即時配送滿足生鮮、餐飲等對時效要求較高的品類,帶來商品流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渠道下沉、品類擴充。目前,布局即時配送市場的物流企業主要有四類:一是源于外賣模式的即時配送,如餓了么的蜂鳥配送、美團的美團專送、京東到家的新達達;二是以點我達、閃送、UU 跑腿等為代表的新興企業;三是傳統物流企業旗下的,包括順豐的即刻送、圓通的計時達、韻達的云遞配等;四是以蘇寧、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推出的服務。從市場格局看,蜂鳥、美團和達達分別占有市場份額的 30.2%、24.1%和 23.9%。2018年,我國即時物流行業訂單量為134.4億單,同比增長45.2%,預計未來仍將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從用戶量看,2019年我國即時配送的用戶規模突破4億人,2020年或將增長至4.82億人。預計疫情過后,消費者生鮮購物習慣有望從農貿市場向生鮮電商加速轉變。而長期來看,即時配送企業將隨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啟示與展望
快遞物流企業應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強風險管控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中央的領導和號召之下,以中國郵政、順豐、京東、中通等為首的主要快遞物流企業表現出了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提升了企業形象和口碑,彰顯了行業擔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一線的物資短缺的壓力,但在任意突發情況下都能承擔緊急相關使命的快遞物流企業依舊稀缺。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國快遞物流企業已暴露出突發應急機制不到位、應急能力和儲備有限、消化風險能力有限等實際問題。疫情之后,快遞物流企業應著手評估當前業務領域的機會與風險,具備前瞻意識,周密規劃和制定未來1~3年的重點業務方向及策略,增強對內部運營及風險管控的能力。
快遞物流企業應提高供應鏈服務能力,提供可定制化解決方案。目前,我國物流企業在運輸、配送、跨境、物流服務等各個環節都有極強的競爭力,也出現了一批龍頭企業。但總的來看,具備全環節供應鏈服務能力的企業依舊稀缺。這種全環節供應鏈服務能力表現在無論是針對不同行業的到倉服務、倉配服務、逆向服務等一站式全鏈條解決方案,還是在應對突發物流需求時,從預測、采購、生產、物流交付全鏈條都能快速提出供應鏈解決方案的能力。相對于點到點的運輸,疫情之下,供應鏈物流涉及物資產能、庫存、調撥、分配,更加考驗技術、基礎設施以及統籌能力,這是一般中小物流企業甚至加盟型物流企業都難以實現的事情。因此,能夠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將物資數據和信息以數字化形式整合并由供應鏈平臺統一管理,將成為未來物流企業抗擊疫情等突發事件的有力保障。
快遞物流企業應加快推進科技賦能,部署建設數字化物流場景。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后續,都會對相應的產業提出升級要求。在本次疫情中,物流行業雖然發揮出較為及時、穩定的作用,但還需進一步提高效率和質量,這也對物流企業加快推進科技賦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疫情過后,物流企業應考慮按照應急物流的高要求來設計、部署數字化物流場景。疫情期間,基于無人化、少人化的物流場景需求增多,與此相匹配的智能物流技術的需求也會增多,對于智能物流技術的深度應用與可靠性也提出更高要求。每一個環節,數字化物流技術都不可或缺,快遞物流企業應加強精細管理,做好供需匹配,提前部署、籌劃物流科技版圖,提高運營效率,利用科技賦能最大化節約成本。
在這次疫情中,無論是海外物資運輸、清關,還是全國范圍物資的馳援調配乃至同城配送,都離不開快遞物流企業的支持,快遞物流企業已成為抗擊疫情的堅強后盾。同時,疫情也在一定程度加速了快遞物流行業轉型的步伐。對于快遞物流企業而言,這次疫情是對企業生命力的一次巨大考驗,也驅使企業積極考慮和布局未來——疫情期間考驗的是企業的資源調度能力和應急組織能力;疫情過后考驗的是企業的自救速度和持續運營能力。長遠來看,消費者對快遞物流的需求和要求會更高,高效率、高質量的運輸服務仍將是快遞物流企業未來競爭的核心,機遇與挑戰并存。
疫情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但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期望快遞物流企業做好自我防護、共度時艱——短期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減少損失;中長期吸取教訓、補足短板;疫情徹底過后,物流業必將重振。